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:开启未来人才培养新征程
发布日期:2025-05-20 10:13
浏览次数:
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,人工智能(AI)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,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,“人工智能是把‘金钥匙’,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,也影响教育的未来” 。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,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意义深远,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,更是国家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。
一、政策引领,普及加速
不久前,教育部印发的《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》,正式拉开了全国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序幕。这一通知明确指出,要于 2030 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。这意味着,无论不同地域、不同学段、不同类别的学校,都要结合实际情况,灵活常态地开展人工智能教育,确保学生全员参与,中小学教师也将全员受益,实现智能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高。
以辽宁省为例,其首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活动周从 5 月 10 日持续到 5 月 18 日。活动周期间举办了丰富多样的活动,包括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交流、人工智能与教育改革创新研讨会等。全省有 212 支中小学参赛队伍、499 名中小学生参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,充分展现了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与创新能力。通过这样的活动,辽宁省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落地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
二、教育优势,多元凸显
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,带来了诸多显著优势。在个性化学习方面,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、兴趣偏好和认知水平,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推荐。在科学教育中,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,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,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。例如,一些在线教育平台利用 AI 算法,可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成绩,智能推荐相关的科学实验、视频课程和阅读材料,帮助学生巩固知识、拓展视野。
在教学辅助方面,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智能化的教学辅助工具,如智能语音助手、智能课堂管理系统等。这些工具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,提高教学效率。同时,AI 技术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实时分析,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,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,调整教学策略。
此外,虚拟现实(VR)和增强现实(AR)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,也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感和趣味性。通过这些技术,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实验和自然现象,更好地理解知识。
三、挑战犹存,亟待攻克
尽管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态势良好,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。传统教育思维认知局限有待突破,一些教育者可能将人工智能教育视为 “教育新风口”,产生功利化和应试化的倾向,偏离培养学生人工智能创新潜质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初衷;还有一些教育者可能将其狭隘地理解为编程教育,采用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,忽视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跨学科特性。
人工智能教学资源供需平衡仍有挑战。从全国范围来看,优质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仍相对匮乏。尤其是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,在硬件设备、教学软件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,难以满足人工智能教学的需求。此外,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学资源的迭代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,加之人工智能教育的跨学科特性要求整合多学科资源,这都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资源的高质量开发、配置与供给,以及最大程度实现供需平衡带来了挑战。
教师胜任人工智能教学的能力也有待提升。人工智能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,对教师的知识体系、教学能力和跨学科素养有较高要求。特别是在农村及边远地区,现有教师群体普遍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,难以常态化、高质量地开展人工智能教学与评价。
四、多方协作,应对挑战
面对这些挑战,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应对。教育管理者和中小学校长要提高人工智能教育领导力,辩证性认识、接受、拥抱人工智能,并能形成前瞻性、战略性的规划,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健康、稳定、持续开展。同时,要发挥企业、高校和社会组织在兼职教师供给、在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作用,通过跨领域、跨部门、跨学科协同合作,引领、支持、带动和发展一批能胜任人工智能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。
在资源共享方面,应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,促进人工智能课程内容、教学案例、实验工具等人工智能优质教学资源的跨地跨校开放共享,以及在优质课直播、在线教研、在线培训等活动中共享优质师资。此外,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连通高校、企业和中小学的智力资源,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数字教材在线共同开发,打造学生受益广、内容更新快的 “金教材”。
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且充满挑战的事业。通过政策引领、发挥技术优势、克服现存挑战以及多方协作,我们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,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,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公司也应持续关注这一领域,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,在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寻找新的机遇与合作空间。